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台湾村里长选举 “毛细血管”里的“暗战”

2014年08月22日 10:12:36 来源: 东南网
分享到:

  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台湾年底“九合一”选举已进入百日倒数,舆论多聚焦“六都”市长及县市长选举的层级。但作为有史以来“综合”程度最高的选举,“九合一”囊括了全台地方性选举所有类别,最基层的村里长选举也在其中。

  虽然媒体报道少,选战好像打得无声无息,但“九合一”选举要选出的11000多个地方公职中,村里长就占了7800多个。作为台湾选举政治的“毛细血管”,村里长看似最基层、最草根,却也最能将政党的影响力传输给选民。在复合型的“九合一”选举中,村里长候选人更是其他更高层级选举候选人的天然桩脚。

  全台逾万地方公职选举七成是村里长

  将于今年11月29日投票的“九合一”选举中,“直辖市长”与“直辖市议员”、县市长与县市议员、“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长”与“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别代表”、乡镇市长与乡镇市民代表两两相对,后者作为各级民意代表,负责监督制约相应的行政首长,唯有村里长选举“形单影只”。

  这是因为村(里)虽然是台湾地区的第四级行政区划名称,村里长也通过选举产生,但村里长本身却是“义务无给职”。也就是说,当选的村里长是义务给村民服务,连工资都不领。此前台湾网络上流传的“7000多个50K的新就业机会”,号召年轻人选村里长活动,其实是误传。

  年底选举将改选全台7800多个村里的村里长,占到此次选举11000多地方公职的70%。有别于其他地方选举,台湾村里长选举的政党色彩并不浓厚。以上届村里长选举的得票率来看,蓝营除了台北市、新竹县、台东县、金门及马祖拿到过半票数外,其余县市几乎都是无党籍的天下。在“五都”以外的县市,无党籍村里长候选人的得票率更高达7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