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6月23日消息 澳门淡水资源短缺,饮用水水库主要包括大水塘和石排湾水库,库存量仅足够本澳使用7天。
澳门主要的蓄水池设施—大水塘。
澳门社会人士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请求广东省政府从珠海引水供应澳门,从此开创了粤澳供水合作的历史。1960年起,供澳原水开始经由珠海的竹仙洞水库供应,迄今已50多年。竹仙洞水库与本澳仅一水之隔,风景优美。
珠海竹仙水洞水库为澳门供水超过50多年。
澳门95%的原水来自内地,取水口在珠海的磨刀门水道。每当冬春季节时磨刀门水道的流量下降,海水从河口向上游倒灌,使河道水体变咸,形成咸潮,令本澳的自来水受到影响。 2005年冬珠江口爆发特大咸潮,供澳原水咸度高达600多度,远远超出国家标准的250度,创下历史纪录。2006年11月,在水利部统一指挥下,在西江源头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远距离跨区域调水行动,调水线路长达约1,340公里,以减少咸潮对澳门供水的影响。另一个项目就是兴建第三条原水管道,令珠海对澳供水量由原来每日22万立方米提升至50万立方米。
水量调度保障供水安全。
同时,国务院批准《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专项规划报告》,透过粤澳合作的方式,在珠海兴建竹银水库。工程于2011年竣工,水库为珠海和澳门两地的供水系统增加约4,000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即约16,0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水量,是澳门大水塘的25倍,对于珠海、澳门在应对咸潮、改善供水水质、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以及保障澳门的供水安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竹银水库。
根据《粤澳供水协议》,澳门可使用竹银水源系统四成运作水量,足够本澳连续使用超过2个月。自竹银水库建成后,本澳自来水的平均咸度一直保持在每公升50毫克以下,水质优良兼稳定。
粤澳双方一直完善对澳供水设施。
现时3条供澳原水管道均由关闸方向接入,粤澳双方正合作建设第4条管道,由横琴进入路凼区,配合路凼城区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