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澳门儿女携笔从戎 抗战亲历者李成俊追忆血色青春

2015年08月20日 11:33:37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2005年采访以笔为枪的“澳门老兵”李成俊,全文如下:

  按中国算虚岁的习惯,坐在我面前的澳门日报集团董事长李成俊先生今年恰好80岁。61年前,刚刚高中毕业的他率领10多个同学离开澳门前往广东五桂山区,满怀救国之志加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抗 战时期澳门儿女的血色青春和爱国激情。

  书生救国笔做枪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代,正值苦难的祖国烽火连天的岁月。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全部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看到祖国的大半河山落入敌手,我当时非常悲愤。”

  对参加游击队的前前后后,李成俊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久无音信的初中好友突然捎封信来,告知已在中山敌后五桂山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这封信有如暗夜中的一道曙光,令李成俊下定决心投奔抗日队伍,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1944年7月初,李成俊率领澳门多所学校的10几个同学进入中山三乡,适逢敌伪对五桂山根据地进行远道奔袭,一班学生娃在战火硝烟中停停走走,最后终于找到了抗日队伍。这些来自澳门的爱国青年,受到游击队的热烈欢迎,一行人首先被安排到“青训班”,一边学习一边深入敌占区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们教群众唱抗日歌曲,演《重逢》、《烙痕》等抗战短剧及自己临时创作的活报剧。演出后,他们散发部队的油印报刊、传单,张贴抗日标语,或在墙上书写抗日口号,抗日救亡情绪空前高涨。

  1945年7月,李成俊被调到抗日队伍东江纵队路西督导处的机关报《新大众报》担任采编工作,继续以笔为枪,进行抗日宣传,直至抗战胜利。

  血沃中原肥劲草

  耄耋之年的李成俊做事勤恳、成就斐然。他说,是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让他懂得了人生的责任和生命的价值。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最令人快乐的,莫过于欢庆胜利的时刻,而最令人悲伤的,也往往是同一场合,因为每场战斗,都会有战友献出生命。“庆功宴上,每一席都会多一副空的碗筷,那是生还者对牺牲战友无言的怀念。”而最令他痛苦的是,一些与他一起离开澳门回乡抗日的同学,也陆续在花样年华为国捐躯,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怀念。

  一班同学中最早牺牲的是澳门城市贫民出身的胡兆基,他于1944年10月随部队挺进粤中,战死于高鹤之役。1945年春节后,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的陈君芝参与部队出击,又不幸中弹牺牲,在李成俊心中留下了永远年轻的灿烂笑脸。他初中同班同学郑成之、高中同桌赖冠威,也都因宁死不屈而先后殉国。

  只参与了抗战后期工作的李成俊对记者说,其实,澳门儿女自抗战爆发便开始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上半年,文化界的联盟——澳门四届救灾会共派出了11队回乡服务团,到广东开展战地服务,甚至亲上火线与敌人交锋。这些青年男女有的就一去再没能回来。

  在澳门出生长大的抗日英雄冯剑青就是最早的团员之一,抗战初期,他投身抗日游击队,转战在珠江三角洲的平原和河网之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由他作词的抗日歌曲《西海颂》,让李成俊至今难忘:“听吧,西海在怒吼:团结、抗战。抗战、团结!”1945年春,冯剑青在抗战即将胜利时,不幸英勇牺牲。

  采访结束时,李成俊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重提这些事,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人,也是要提醒发动战争的国家,一定要正视历史,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记者 王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