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澳门怀旧收藏学会抗战文物

2015年08月24日 20:11:17 来源: 澳门日报
分享到:

http://www.macaodaily.com/res/1/20150811/61541439226943093.jpg

日军在天坛合影(出自日军一本私人相册)(章宝云藏品)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开展的“澳门与抗日战争”系列学术研究,得到多个部门和团体支持。澳门怀旧收藏学会是该研究中有关抗战文物收集的重要支持单位,学会成员和收藏家共提供逾千件抗战文物,类型繁多。看着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物,彷佛时光倒流,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抗战故事、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战时记忆,都一一重现眼前。

  热心收藏弘扬历史

  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于2003年成立,由一班热心收藏中国、澳门等地的历史文献、文物,喜爱研究本土文化历史的收藏家组成,以扎根澳门、研究澳门、推动澳门历史文化为宗旨。成立至今,已举办过多场文献文物展览,包括“澳门百年文物展”、“澳门中秋文化展”、“省港澳新闻纸文物展”、“镜海拾贝——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员藏品展(旅游博彩及民间收藏)”、与澳门中华教育会合办的“双源惠泽、香远益清——澳门教育史料展”等展览。

  除了自办专题展览,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历年来还协助民政总署举办过多个展览,提供主要展品,在民政总署辖下的各展览场地展出,如“百载光华——火花精品展”、“濠江茶情——近代茶楼茶庄风情展”、“童趣百汇——怀旧玩具展”、“岁月情怀——凼仔风华图片展”、“城市经纬——新马路及其周边街道特展”,以及现时仍在民政总署画廊展出的“百年汇通——澳门发行货币展”等。

  从历年的展览可以看到,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员收藏的文物涉及范畴非常广泛。是次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开展的“澳门与抗日战争”系列学术研究中,得到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员罗景新、岑伟伦、姚鸿光、尹德卫、麦林、邓华开、谭志伟、陈国贤、高仕道、黄达开、郑国兴、姚润棠,以及收藏家章宝云、徐冠球等的鼎力相助,借出逾千件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文物,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史料。

  抗战文物类型多样

  从老人家的口述中,可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生活状况:从战时报章的报道中,可得知澳门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社会面貌;从战时文献和文物中,可更立体地感受战时山河破碎的悲壮及全国人民共赴国难的决心。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员和收藏家们提供的这千多件文物中,可粗略地分为教材、地图、徽章、证照、收据、传单、练习簿、期刋、杂志、相片、书信、报纸、文献、邮简、纸币债券、军队装备等类型,可谓包罗万有。

  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是次“澳门与抗日战争”系列学术研究中,特别关注到实物史料的征集与口述史料的采集。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员和其他收藏家提供的战时文献、文物不只以澳门为中心,还包括来自香港、内地的文物,从这些文献和文物中,抗日战争期间的社会形势、民生百态,甚至前线战情等都能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纸香传达抗战意念

  在这些藏品中,有为数不少的书籍。书本是普及知识的重要媒介,而战时出版的书籍,反映了当时“全民抗战”的社会思想。其中有一系列由白桃主编,战时大众知识社发行的“战时大众知识丛书”,便是普及战争知识的重要途径。据书本内容的介绍,这套丛书共12本,介绍关于救护、警卫、军事、防毒、防空、兵器等知识,内容全面,当中亦提及当时的战争形势,同时表达了国之将亡的愤慨。如《救护知识》一书中“前言”的第一句:“全面抗战正在急剧开展中,忠勇卫国的将士们,在敌人猛烈炮火下,奋勇作战!”;又如《大众防空知识》一书中,第一章第一节便提到“重轰炸机,带一颗2000磅的炸弹,可以把一个文化机关毁灭掉。看吧!我们的南开大学和沪江大学,不都是在敌人的飞机翅膀下面,化为灰烬了吗?”上述两本书于1937年9、10月间出版,正是抗战爆发初期。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些地图,用不同的方式分析日军侵华期间的形势。如“暴日侵扰中之热河河北图”、“日本侵略中国满蒙说明地图”等。这些文献与地图除了向大众说明战情外,还清晰地展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民抗战”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救国思想见缝插针

  抗日、救国的思想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方面。烟厂产品的包装纸,印着“航空救国”、“国民抗战”、“纪念国难”等字眼,还有相关的飞机、大炮等图案。除了包含纸张的物品如书籍、收据、传单等外,是次征集的抗战文物中,不乏一些有一定体积的“对象”。当中比较特别的,要数一个“笔筒”和一块“瓦片”。六角形的“笔筒”上,每一面都刻有四个字,其中最瞩目的当数“永远抗日”4字,现今看来好像有点怪怪的,然而从中可看出当时人民抗战的决心;一块战时瓦片,上面刻着“努力救国”四个大字,可见全民抗战的思想似乎已无孔不入。

  练习簿、墨盒等学习用品自然成为宣传抗日思想的重要媒介。练习簿的封面,“航空救国”、“读书救国”、“毋忘国耻”等字眼均十分醒目,还配以军机、中国地图等图案。其中一本练习簿的封面,图案是日军军队的靴践踏在骨头上,辅以“毋忘”二字,言简意赅,痛心国土破碎之情溢于言表。

  收藏家带来的两个墨盒也传达着同样的讯息,墨盒的盖子上有着“实业救国”、“收回失地”等四字。这些字眼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战、救亡的期盼,相信这些对象的背后,造就了无数个以不同方式参与守护国土的平民英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收藏家征集的抗战文物中,不乏一些抗战期间属于日军或来自日军管治地区的东西,如战时日军的私人相册、日军寄回日本的家书、日军阵亡通知书、日军军人牌等。这些日军遗留下来的物品,给予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抗日战争的一些细节,扩阔了看待这段历史的视野。

  在一系列日军的明信片上,展现了中国城市被攻占后的颓垣败瓦;从日军的相片和家书中,了解到日军在华的生活与一些想法;从当时日占地区的一份“良民证明书”中,看到了日本侵华后鼓吹的“中日亲善”思想……凡此种种,都不能被相关的研究所忽略,更不能被时空的洪流所冲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结束已经70年,中华民族依然铭记这次战争带来的伤痛,亦因为这伤痛,更坚定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信心和决心。(《澳门日报》)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