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我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昔日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人居住的旧城,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总面积为1.23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与缓冲区两个组成部分。核心区面积0.16平方公里,由22处历史建筑、8个广场空间,以及连接各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街道组成。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面积约为1.07平方公里,包括澳门特色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街道风貌,以及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
22处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现市政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教堂)。8个广场空间包括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
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开放与包容。时至今日,澳门历史城区依然保持及延续了大部分原有面貌和功能,当中既有见证着城区四百多年发展演变的特色城市肌理,也有体现中西文化共融,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街道风貌。本地的独特传统和风俗习惯,亦因城区而得以保存及延续,生生不息。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澳门文化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