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地理学最早传播据点
澳门是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立足和传播的最早据点,传播者主要是西方传教士。这不但使澳门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西方近代地理学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在组成澳门文化的同时,也大规模向内地传播,成为中国五千多年中外文化交流最后一次高潮的开端。
正如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总结的:“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上,文化交流有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从时间上来说,就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先到澳门、后到肇庆等内地城市,绘制用中文说明的世界地图作为传教工具,被中国士大夫接受和视为珍奇,辗转传播。藉助于利氏地图,地图投影学、地球五带划分、海陆分布等欧洲古代及文艺复兴以来地理观点渐渐传入中国。
除利玛窦外,耶稣会其他传教士在澳门完成不少地理著作,详细介绍各国地质、物产、气候、风土、民情等状况,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方面。如明代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在澳门撰写的《职方外纪》5卷,是明末经澳门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1659年来澳门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着有《坤舆图说》2卷和《坤舆外记》(不分卷);1644年来澳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并作文字说明,后人将这些文字整理成《坤舆图说稿》。
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仍保持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西方近代地理学同样通过澳门进入内地,并在战前形成高潮。据统计,1819至1840年西方传入中国的世界地理著作约有13种,1840至1860年新增12种。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海员谢清高口述,同乡杨炳南笔录,在澳门撰成《海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概况的著作。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急于了解外部世界状况,亲自和派员到澳门考察、搜集资料。1841年由译员梁进德将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出版《世界地理大全》译成《四洲志》重版,概述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国地理、历史概况,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的译作,开中国人翻译、研究西洋史地风气之先河。1841年,林则徐又委托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增补多种外国人所写材料,编成《海国图志》100卷,80万字,被誉为“国人谈瀛海故实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地图集。
《海国图志》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地理学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传入,不但开拓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丰富中国人的地理知识,给古老中国地理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学科结构、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改造、充实与提高,从一门描述性科学向半定性定量近代科学转变。
到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地理学走上近代地理学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澳门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最早的发祥地和向内地传播的中心。与此同时,中国地理学也通过澳门传播海外,因此澳门也是中西地理交流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