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
岗顶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又称马蛟戏院、澳门俱乐部、岗顶波楼,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9号,于1860年落成启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西式剧院,也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世界文化heritage“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岗顶剧院以其独特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岗位顶剧院外部
岗顶剧院建筑外表以绿色为主色调,外墙以绿色粉刷,间以白色饰条,配以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在岗顶前地以黄色为主调的周边建筑群中,既独立鲜明又和谐统一。
岗顶剧院内部
剧院内部空间设计受到意大利式剧院的深刻影响,采用马蹄形平面布局,观众席共设276个座位,分上下两层。底层呈弧形排列,二楼则为月牙形设计,由楼下十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舞台前设有下沉式乐池,符合意大利式剧院的标准配置。
自1860年落成以来,岗顶剧院经历多次变迁。建成初期,剧院迅速成为澳门葡人社群的文化社交中心。1880年,剧院因经营问题被法院拍卖,由新成立的“联合俱乐部”购得,继续为澳门葡人服务。1897年,因白蚁蛀蚀严重,剧院被迫关闭近20年。1918年开展大规模修复,虽然正立面被拆除重建,但仍保留了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1920年代,剧院开始放映电影,开设“马蛟优等影画戏院”,因此又得名“马蛟戏院”或“岗顶戏院”。1993年,东方基金会对剧院作全面重建修复,几乎拆除了除外墙外的所有结构,内部空间完全重建,设计上仍尽量保持原有特色。2005年,岗顶剧院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确立其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地位。
历经一百六十余年的风雨沧桑,今日的岗顶剧院依然作为澳门重要的表演艺术场地,活跃在文化舞台。剧院每周二休息,其余时间(包括澳门公众假期)上午十时至傍晚六时向公众开放。作为演出场地,岗顶剧院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戏剧和文化活动,是澳门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