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名片集萃|《论语》在澳门首次被翻译为外文-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澳门名片集萃|《论语》在澳门首次被翻译为外文

发布时间: 2025-09-27 来源: 澳门日报

《论语》在澳门首次被翻译为外文

  16世纪末,随着大航海时代推进,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耶稣会士罗明坚和利玛窦以澳门为起点,开启儒家经典西译的先河。

中华读书报介绍《论语》外译简史

  1579年,罗明坚作为首位被派往中国的耶稣会士抵达澳门,开始系统学习汉语;1582年,利玛窦亦抵达澳门。两人在澳门圣保禄学院接受语言训练和文化学习,该学院不仅是传教基地,也是耶稣会在东亚最早的学术中心,提供汉语、神学与科学教育。罗明坚在澳门期间尝试翻译中国儒家经典片段。据罗马耶稣会档案馆(Archivum Romanum Societatis Iesu)保存的手稿显示,罗明坚于1580年完成了《四书》的拉丁文节译,其中包含《论语》部分内容。这些手稿内容侧重伦理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服务于传教需求,以贴合基督教义为主。手稿并未出版,仅作为内部学习资料流传,但被学界视为欧洲最早的《论语》翻译尝试。由于澳门缺乏精通儒家经典的中国学者,这些翻译依赖于有限的二手资料或口述解释。

  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获准进入广东肇庆,得以直接接触儒家思想。罗明坚在肇庆完善《四书》译本。利玛窦与士大夫瞿太素合作研读《四书》,修正澳门时期的翻译错误,并通过书信向欧洲介绍《论语》思想,例如,1593年利玛窦致函耶稣会总会长,强调《论语》与基督教伦理的兼容性。利玛窦在《天主实义》(1603年)中大量引用《论语》,并采用“适应策略”将儒家“天”与基督教“上帝”类比,推动文化融合。

  因此,对于《论语》的翻译,若以“片段化成果”为标准,罗明坚在澳门的尝试可视为“首次”;若以“完整传播”衡量,则利玛窦在内地的工作更具影响力。比利时汉学家锺鸣旦(Nicolas Standaert)指出:“罗明坚的澳门手稿是欧洲接触《论语》的起点,但利玛窦的诠释使其成为欧洲思想史的一部分”。

  罗明坚在澳门的片段化翻译,标志着《论语》西译的历史性开端,但《论语》的学术深化与思想传播则通过中国内地实现。澳门作为“翻译的摇篮”,在语言准备、文献中转和文化适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澳门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中西思想碰撞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