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名片集萃|澳门之子冼星海-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澳门名片集萃|澳门之子冼星海

发布时间: 2025-10-03 来源: 澳门日报

澳门之子冼星海

  澳门是冼星海的故乡,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救亡音乐的里程碑式代表人物。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疍民家庭,并在此度过对他影响深远的童年时光。由于出生在星夜海上,因此起名“星海”。从7岁起,冼星海先后辗转新加坡、广州、北京、上海学习音乐,24岁时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经过刻苦和精进的探索,他融合中西音乐技法。在短暂的四十年生命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中国狂想曲》等250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洋溢着根植澳门兼容并蓄的人文气质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八十多年来,《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代代相传,还蜚声海外。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演唱,1949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 罗伯逊在联合国大会上演唱。《黄河大合唱》还在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传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音乐作品。2007年,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飞天,也搭载《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冼星海被评选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特区政府改造一座两层的西式花园别墅,设立“冼星海纪念馆”,展示其生平事迹和音乐事业发展历程,传扬他爱国救亡的音乐精神。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澳门“冼星海纪念馆”获列名录。

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外景

  2005年,为纪念这位“澳门之子”诞辰一百周年,特区政府将文化中心和回归贺礼陈列馆门前一条450米长、南北走向的道路命名为“冼星海大马路”,并在马路北端竖立起一座冼星海半身铜像。铜像由广州雕塑家俞畅创作,其逆风飞扬的神采和张扬有力的造型,正是音乐家为民族抗争谱写壮美华章的精神写照,吸引途人驻足流连,唤起对音乐家和《黄河大合唱》的共鸣。

冼星海铜像

  澳门特区政府和广大居民,十分珍惜与冼星海的因缘际会,视之为小城的光荣和自豪。建立冼星海纪念馆和命名“冼星海大马路”,寓意即在于以此为契机,通过这位音乐家的人生道路、精神品格和艺术成就的展示,葆有文化记忆,焕发人文精神,树立学习榜样,优化文明生态,推动澳门文化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