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重要基地
澳门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起点、革命思想的传播地、革命活动的据点、革命力量的支持地及家人的居住地,对其革命生涯产生深远影响,是其革命生涯的重要基地之一。
伫立在镜湖医院前的孙中山像
启蒙孕育革命思想
澳门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孙中山青少年时期频繁往来澳门与家乡香山县,1878年从澳门启程赴夏威夷求学,接触西方科学和政治制度,奠定其革新思想基础。1892年,他在澳门镜湖医院担任首位华人西医,通过医疗实践,深刻认识到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在澳门期间,孙中山在《镜海丛报》上撰稿针砭时弊,宣传革命思想,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早期民主革命思想和蓝图在此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之后派员前往澳门荷兰园和隆街21号设立革命机关,对外以“乐群书社”作掩护。1909年,同盟会澳门分会成立,主要开展宣传活动、秘密发展组织、募集经费等,并把武装斗争作为主要活动。
澳门“国父纪念馆”
孙中山与镜湖渊源深
澳门同胞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多次通过镜湖医院转交为其革命事业的捐款,孙中山也曾两次向镜湖医院借款用于筹备革命活动。另外,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好友澳门土生葡人飞南第不顾安危,掩护孙中山从澳门乘船前往香港,使其避过清政府的搜捕。
澳门成为家人庇护所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青年时期在澳门做鞋匠谋生,兄长孙眉晚年移居澳门并在此逝世,妻子卢慕贞、次女孙婉等亲属曾在澳门长期生活,澳门成为其家族的重要庇护所。澳门作为孙中山青年时期思想启蒙、革命实践的重要起点,既是他悬壶济世的第一站,也是他运筹共和的策源地和临危避险的港湾。他在澳门的活动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基础,澳门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