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学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一
澳门科学馆于2009年12月19日开幕,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及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旨在推动澳门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地标性建筑配合澳门旅游发展,打造地区性科普教育及会展平台,促进高新科技及科学传播。2022年3月和5月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澳门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约为22000平方米,由展览中心、天文馆、会议中心三部分组成。最高并呈斜锥体形建筑为展览中心,当中14个展厅呈螺旋上升状分布;半球形建筑物为天文馆,旁边是会议中心及办公室。
展览中心内14个展厅连中庭总面积约5800平方米。13个长期展厅主题包括天文科学、儿童乐园、儿童科学、航海科学、生物多样性、智能科技、声学、物理力学、中国科学家精神、可持续发展厅、数据科学和电学及电磁学厅。其余一个为适时更换的专题展览厅。展览以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互动展品为主,让参观者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天文馆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球最高解像度的立体天文馆。馆内设有一个直径约15.24米的倾斜半球形银幕,是全球首个同时具备8K及3D视觉效果的数码球幕播放系统。馆内设置的庞大数据库及放映效果,可让观众自由地穿梭于宇宙星辰之中。当观众佩戴特殊的眼镜设备,更可看到投射于巨型圆顶荧幕的立体影像,使天文馆成为多功能球幕影院。
会议中心由一个多功能会议厅及四个会议室组成,会议厅可容纳500人。馆内亦设有多个共享实验室,包括北斗卫星系统科普国际实验室、数字化制造实验室(FABLAB)、澳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网络实验室(NetLab),以及创客空间(Maker Space)及探客空间、科普阅读天地(Tinker Space)等。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创新设计、跨学科整合、问题导向、活动探究、项目化学习体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
澳门科学馆继2022年先后获列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后,同年12月底,获批加入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2023年获评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用示范基地,2024年3月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颁授“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