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客观看待“一国两制”澳门实践

2015年10月13日 15:35:47 来源: 澳门日报
分享到:

  作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一国两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既要经受自身实践的验证又要接受对立力量的挑战。在形势快速推进过程中,个别人士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加之外部时有幸灾乐祸之徒煽风点火,在特别行政区发生一些异动现象不足为奇。

  香港2014年9、10月间爆发以争取“真民主”、“真普选”为主要口号的所谓“占中”,就是一场十分耐人寻味的事件。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在思维务实理性前提下本来不难鉴别,何谓法治、何谓民主,在活生生事实面前大家都可看到一个十分清晰的轮廓。

  没有人希望在全球闻名的金融中心和旅游购物天堂出现如此旷日持久的非理性抗争,它所带来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国家“一国两制”形象、特区管治权威、社会对立的双方以及抗争者本人和直接间接受其连累的方方面面。其启示极其深刻,其教训令人寒心。一是特区政府管治体系与管治能力的现代化有待提升;二是少数人身在特区而心向外国,大面积患有“回归思维滞后综合症”,要认真面对;三是特区成立逾17年来实践“一国两制”,基本规律未及认真总结,以致是非标准被扭曲,扩大了族群分裂;四是重建“一国两制”权威,认真落实“一国两制”本质要求,全面推动“一国两制”下公权力机关自身建设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着实任重道远;五是年轻一代的培育、引导作为教育系统工程和社会长线投资,有待全面重视再重视。

  从澳门特区来讲,15年来走出一条较为贴近“一国两制”本质要求的新径,也积累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发展经验。这三个五年施政期成绩不少、得来不易。15年历经奠基、拓展、攀登三个阶段,如今澳门已发生质变:经济上有国际一流高发展指标;政治上有快速推进的民主实践;文化上有日渐成熟的公民意识,包括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形象上被广泛认定为实践“一国两制”成功载体。

  总之,回顾刚刚过去的特区第一个15年,如果用以下四组判断来加以概括,可能依然具有一定合理性:经济领域是“两大”,即总量大扩充、民生大改善;政治领域是“两新”,即建立起新型政治体制,推行新型政治理念;社会领域是“两高”,即保持高稳定度、高和谐度;文化领域是“两有”,即居民综合素质或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核心价值观有所调整。当然,除经济领域产业相对多元化进展不畅外,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公平竞争不足、公民意识待进一步提升、创新思维不强、正确理解基本法亦待强调,则构成认知的“四缺”。

  纵观澳门第一个实践“一国两制”15年,其主要成功经验似可用以下八点基本判断来归纳与响应。

  一、心怀祖国、感恩中央、感恩时代,坚持与维护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良性发展,这是澳门十五年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首要经验。

  二、民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民情民意理性化的源泉,也是民怨民怒的调节器。但民主发展必须循序渐进而有序有控。

  三、三大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四次、立法会选举四次、全国人大选举四次)事关澳门政治民主化进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现阶段澳门政治生活一大特点,提升居民对民主选举事务的正确认知十分重要。

  四、关心中产、稳定中产其重要性日渐突显,中产占社会大多数,进入发达社会后中产成为社会发展主力军,也是和谐稳定的风向标。中产稳则社会稳,中产不稳则社会难稳。

  五、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产业适度多元要抓住不放。二○一四年博彩业开始下滑波动,其多重原因有待总结分析,但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能动摇。

  六、基本法宣传推介、“一国两制”理论研究、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行之有效,应坚持再坚持,改善再改善。

  七、文化与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来源,既事关优势开发,也事关对外形象,更事关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功能进一步扩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澳门是典型的“小剧场大剧目”,是“一国两制”展示博物馆。

  八、政府与社会双强良性互动不可偏废,要力求公权力机关自身建设与公民社会建设同步推进、高发展指标与高社会分享适当兼顾、特区健康形象与居民幸福指数相得益彰。(杨允中 法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