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刻理解中共十九大精神精髓要义 推进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三)

2017年12月03日 20:03:58 来源: 澳门日报
分享到:

深刻理解中共十九大精神精髓要义 推进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三)

中共十九大代表 十九届中央委员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主任

郑晓松

  三、正确理解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准确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先生一九八二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这次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明确下一阶段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我理解,新时代之“新”,主要体现在:

  一是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九七八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社会活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二〇一二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有这样一组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我国的GDP是123亿多美元,人均只有23美元;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前,GDP总量是2,446亿美元,人均256美元;到了二〇一六年底,GDP总量接近12万亿美元,人均超过8,800美元,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惊叹。再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再比如,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等等。可以说,中国正在进入由富变强、由发展中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变,这是新时代之新的一个标志。

  主要矛盾深刻变化

  二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原来的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新时代之新的另一个体现。

  三是新时代之新还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去高速增长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转变,这是经济发展新的转变;我国对外开放从参与经济全球化向参与全球治理转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和基本方略有重大创新,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华民族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前沿,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对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前面提到,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政治判断。一九八一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判断是,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一直延续下来已有卅六年。

  如何证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呢?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供给侧来看。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不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而且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很多产品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实际。再从收入也可以看出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九七九年的343元增长到二〇一六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一九七八年的134元增长到二〇一六年的12,363元。改革开放之前供给严重不足,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粮食还是凭票。现在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家的需要日趋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二十年前,我们的消费需求还只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多。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很多个性化消费需求。比如,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的衣服不是蓝就是绿,生怕和别人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穿衣服,就怕和别人一样,用他们的话讲,最怕“撞衫”,他们需要的是个性化消费。中国供给体系产能很大,但多数在中低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知名品牌少,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国去年出国旅游达1.2亿多人次,在外购物高达1.3万亿元。所以,面对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变化,我们要从供给侧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在供给方面提供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

  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甚么?是食品安不安全、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养老服务顺不顺心、社会治安好不好、孩子能不能上更好的学校、能不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等等。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比如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短板和不足,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新要求。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贯彻十九大精神,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