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是澳门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是促进经济适度多元的重点领域。回归以来,在中央和内地有关方面支持下,澳门中医药产业逐步起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国际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务实成效。
一、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础较好
(一)人才培养与储备基础稳固。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三所高校均开设有中医药和药学等相关院系和专业,为培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打下较好基础,其中仅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每年就毕业近百名博硕士。学术研究方面,自2011年1月到2017年9月,澳门大学在国际领先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涉及中医药研究的SCI论文1221篇,累计被引用次数1.60万次;澳门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500篇,获具新药研发前景的国际发明和创新专利授权60多项。
(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成绩斐然。依托于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6年建设,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中药品质创新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特别是在新药研发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澳大实验室2016年就启动12个进入欧盟加拿大和美国的创新中药产品研发;澳科大实验室取得美国、澳大利亚等发明专利授权近100项。在中医药标准制定方面,实验室协助美国药典会(USP)制订膳食补充剂标准4个、草药标准2个,协助欧盟药典(EDQM)起草麦冬、银花等9个草药标准,协助双氢青蒿素、地澳心血康等到欧美国家注册,并在中药品质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二、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务实推进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粤澳两地政府在横琴的首个重点合作项目,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计划在2020年完成建设。在两地政府合作推进下,产业园进展显著:
(一)硬件设施加快建设。园区前期发展中心已投入使用,一批澳门企业进驻。GMP中试大楼、研发检测大楼、科研总部办公大楼已于2017年9月建成,总建筑面积共约12万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园孵化器和加速器(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的施工,计划在明年初全部建成。
(二)点、面结合进行招商。产业园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澳门大学、中葡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等十几所政府机构、高校、商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园区已注册企业94家,其中25家来自澳门。在已注册的澳门企业中,属于新培育的中医药企业10家,属于传统中医药企业投资新设企业9家,产业园成为扶持澳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产业园围绕“泛珠9+2”合作框架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在粤澳、川澳的中医药产业合作方面取得了务实成效。产业园分别于2016年6月和2017年1月与广东和四川省签署了“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和“川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以产业园为载体,发挥澳门平台优势,协助内地优秀的传统医药产品与技术“走出去”。
三、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提升国际影响力。2011年特区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关于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计划,在澳门为各国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培训,至今共举办了七期培训“工作坊”,参与的学员近千人。在此背景下,2015年世卫组织批准了特区政府卫生局辖下设“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代表着国际对澳门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认可。
(二)会展活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澳门中医药科研的跨越式进步,吸引了国际学术同行的日益关注。同时,依托澳门会展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医药国际会议选择在澳门举办。比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已在澳门组织了两次高水准的年会;澳门科技大学在2015年举办了首届世界医学峰会,邀请到4 位诺贝奖获得者参会。此外,澳门从2014年起已连续四年举办“中国(澳门)传统医药国际论坛”,发挥了澳门“中华医药产业与文化‘一带一路’国际窗口”的平台作用。
(三)中医药产业园搭建国际平台。产业园于2015年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用好用足澳门“中葡平台”优势,分别与莫桑比克卫生部、葡萄牙食畜总局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专家资源,产业园举办了多场面对7个葡语系国家职能部门的培训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2016年针对莫桑比克医生的培训,为该国首次将中医药培训加入到公立医院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产业园建立了“国际注册专家平台”,已成功帮助澳门的“张权破痛油”、石家庄以岭药业的两款产品到葡语国家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