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遗澳门(之一) | 粤剧:南国红豆焕新枝

2019年07月05日 21:21:25 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分享到:

编者按:

  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明确赋予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城,澳门这片土地孕育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特别推出“非遗澳门”系列策划,让读者在非遗之旅中感受“文化澳门”。

 

粤剧:南国红豆焕新枝

图片来源:澳门文化遗产网

  红豆生南国

  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的剧种。因演唱使用广州白话,即俗称的粤语,故名粤剧。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粤剧有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行当,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周恩来总理曾形容:“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 “南国红豆”从此成为粤剧的美称。

  2006年,粤剧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城粤剧情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曾介绍,澳门现有三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澳门历史城区、粤剧和“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足见粤剧对于澳门这座南方小城的文化意涵。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澳门就有粤剧演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珠三角地区的第一座现代戏院——清平戏院在澳门开业,不少粤剧名家名旦都曾在此处演出,粤剧在澳门一度呈现繁荣景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各类文化娱乐业的兴起,粤剧逐渐式微。为使粤剧有更多演出机会,澳门举行了澳门艺术节、澳门粤剧曲艺社团汇演等活动。

  澳门有着不少粤剧演出团体,但多属业余性质,主要有澳门粤剧曲艺总会、澳门街坊总会粤剧培训中心、澳门励进粤剧社、澳门工人粤剧团等,并有数十个粤曲社团也时有粤剧演出。

演员在首届文化传播日活动上表演粤剧。新华社图

  如今,在澳门文化中心、永乐戏院等场所,粤剧剧目不时上演;每逢节庆,澳门的庙宇等处也会搭建临时戏棚,让人一睹粤剧风采;在已走过30个年头的澳门艺术节的演出中,粤剧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文化传播日上,也能找到粤剧的身影……粤剧,已成为澳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生生不息。

  共谋新发展

  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也得到了粤港澳三地的共同保护和传承。

  粤港澳三地政府从2003年开始筹划粤剧“申遗”工作,并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以拓宽观众视野,弘扬粤剧艺术。

  近年来,三地签订有关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粤港澳粤剧群星荟活动、实施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合作改编剧目、共同演绎粤剧等,极大促进了粤剧的保护与传承。

粤剧《镜海魂》。图片来源:央广网

  今年,澳门文化局和佛山粤剧院联手打造的粤剧《镜海魂》分别在大湾区的几大艺术节上演。除精彩的粤剧唱腔之外,还融合了广府童谣、咸水歌、南音说唱的等元素,展现了粤剧的不断创新。

  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文化合作下,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必将焕发新枝、蓬勃发展。

(本网综合,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文化报、澳门文化遗产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