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遗澳门(之三) | 南音说唱:邂逅澳门的说唱艺术

2019年07月19日 16:35:03 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分享到:

  市井茶楼,一丝凉风透窗而过,年资尚浅的乐师在小小的乐坛上打点张罗,大师傅喝一口茶,不厌其烦地调校乐器音准。那边,卖点心的吆喝叫卖着虾饺、烧卖……在茶客谈话声中,木鱼笃笃、铜锣砰砰,瞽师一把苍凉的声音在说唱章回小说、民间传奇,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荡气回肠,偶尔插入几句邪不能胜正、善有善报之类的人生道理。如斯场景,是昔日澳门居民闲适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已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淡出,听到南音说唱的机会不多了。

  广东南音是一种原生态的说唱体民间歌谣。在电影《胭脂扣》中,男女主角出场就是一段哀婉多情的对唱:“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愁绪,好比度日如年……”这首《客途秋恨》就是地道的广东南音。南音的句格、声韵要求严谨,旋律婉约优美,南国地方色彩浓郁,早期南音传唱范围多在文人雅士之中,传统作品多为伤春怨梦之作。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与别称。

  所谓“地水”,即是对盲人的别称,这种类似于戏曲行当的代称,凸显了失明的男、女南音艺人(分别尊称瞽师及师娘)这一群体在唱说中沧桑沉郁,既说又唱的特殊风格。

  20世纪50年代前后,由于广播的普及和传播,南音说唱一度兴盛,60年代以来转向衰落,目前更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澳门仅有区均祥等极少数的传承者。

  2011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公布澳门南音说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均祥瞽师为传承人。2012年12月,吴咏梅被列入澳门南音说唱师娘腔传承人,主要作品有《何惠群叹五更》《七月落薇花》等南音音像光盘,澳门出版协会出版。

  2017年9月,澳门文化局公布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说唱等十五个项目入选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今日南音说唱虽然已少有瞽师的即兴说唱,也不再有故事文本的长篇形式,但它独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文化艺术价值正在受到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认识和充分肯定。

(本网综合,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澳门文化遗产网、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羊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