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遗澳门(之四) | 神像雕刻:民间信仰的历史印记

2019年07月26日 17:57:28 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分享到:

  当民间信仰遇上工匠精神,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澳门的神像雕刻告诉了我们答案。选定木材、确定比例、削出轮廓造型,经过聚精会神的精细雕刻,神像玲珑剔透的轮廓和线条被逐渐勾勒出来,打磨、上漆,再经贴金或上彩,独到的点睛之笔之后,神像目光炯炯、散发神韵。感叹能工巧匠的技艺精湛之余,让人油然而生的还有一种肃穆,小小的木制器物,却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便是澳门的神像雕刻技艺了。

  源于渔民及民间的宗教信仰,神像雕刻在澳门社会文化中曾占有重要地位。澳门自开埠以来,捕渔业在历史上担当着重要的经济角色。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渔民有多神的信仰习俗,并在船上放置各种神像随船出海,以求化险为夷。神像雕刻行业应运而生,当时俗称“公仔铺”的神像店盛极一时。

  渔民对神像的需求殷切也促使澳门的神像雕刻工艺日臻成熟,成为一门工艺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技师往往需经过数年的沉浸方可出师。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澳门的神像雕刻在初期的摸索和探求后,经吸收、改良和创新,完成了从简朴到精致、从小型到大型、从单体到组装的演变。它既保存了本地神像雕刻工艺的优良传统,如古法漆艺、金箔工艺和传统佛像造型,又融合了外地的造像设计和接合方法,并引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已达到国际水平。雕刻的种类也由基本的“木雕公仔”发展到神像、佛像、神龛佛具、民居商号装潢杂项和公共雕塑、木雕大型佛像等。

  然而随着澳门的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渔业逐渐步向衰落,澳门神像雕刻行业随之式微,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不少神像店经营出现困难而相继结业,如今全澳门仅余两家。

  为保护神像雕刻文化,澳门特区政府作了多重努力,从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出版,到教育和推广的多方位配合,这一百年来优秀的地方民间美术已成为澳门的文化代表之一流传下来。2008年,经澳门独立申报,神像雕刻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代表性传承人曾德衡——这门技艺在他的家族已传递三代,他所经营的老店已有上百年历史。

  澳门神像雕刻行业自身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改良传统工艺、扩大实际用途,并将工作流程系统化,来保证工作质量和技术人才的延续。同时,雕刻和贴金技术也被应用于设计行业内,这种“跨界”合作使得澳门的神像雕刻技艺以另外一种形式获得新生。

  现今,澳门往昔的社会景象已不再,而神像雕刻却作为一个时代信仰的具象化流传下来,延续成为历史和当下的印记,值得我们去孜孜追寻、细细品味。

(本网综合,资料来源:澳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