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站在“一国两制”交汇点,看口岸边检如何守护两地民心

2020年09月11日 17:57:44 来源: 中新网
分享到:

拱北口岸旅客通关(拱北边检站供图)

  清晨6点,位于珠澳边界的拱北口岸响起哨音,伴随着“咔咔咔”的关闸开启声,排着长队的旅客有序进入,其中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提着折叠自行车的青年、也有去珠海吃早茶的澳门老人、扛着行李的商贩……他们多数人过着往返于珠海和澳门的双城生活。

  这些口岸常客为国门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没有“中国边检”的牌子和查验环节,这里更像一个大型的城市公交枢纽,人员形形色色,往来间散发出“烟火气”。

石淑亚在拱北口岸(拱北边检站供图)

  拱北口岸位于珠海市东南部,因毗邻澳门,被称作“一国两制”的交汇点。2019年,这里的客流总数达1.45亿人次,超过全国出入境人员总量的五分之一,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

  珠海边检总站拱北边检站处突队民警石淑亚在这里工作了30年,她的工作包括维护口岸限定区域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等。早些年设备没有那么先进,她最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喊”。人声嘈杂,有人询问要喊,维持秩序要喊。渐渐的,同事口中的“亚姐”成了“哑姐”,原来爱好唱歌的她一开口大家觉得像那英,现在更像田震。

  不同阶段她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样是开关的清晨,现在,为维持秩序她喊“不要跑”,但在6年前,这句话不如“鞋子掉了不要捡”更适合口岸的情况。那时很多内地人在澳门打工,企业严格的时间限制需要他们在两地实现无缝换乘,“不要跑”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上班迟到,进而是一天无偿的劳动。为了便利这一群体,经上级批准,拱北口岸2014年实施延关措施,从早7点晚24点,延长至早6点晚1点。

  “口岸的工作就是这样,为了给两地民众提供便利一改再改。”石淑亚见证了几十年的变化,随着国家陆续出台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拱北口岸年客流量从澳门回归当年的3000万到2014年突破1亿人次并持续上涨至今,期间查验大厅几度扩建,自助查验通道连年扩充。

欧阳轩乾与同事交流(珠海边检总站供图)

  如此繁重的查验任务,需要不断升级的边检查验系统保障,这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撑。珠海边检总站技术保障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欧阳轩乾先后参与了20余次边防检查系统的改造升级,近30个应用软件的研发,是幕后战士中公认的技术先锋。被称为“24小时客服”的他,服务范围涉及全国各边检口岸。

  拱北口岸客流量激增也给旅客身份核验出了难题,其中双胞胎互换证件过关尤为让移民管理警察烦恼。对此,欧阳轩乾带领技术团队将双胞胎信息录入后台系统,当疑似人员出入境时,系统会提示检查员进一步核验。

  对于石淑亚来说,客流的变化使她面对的警情更加繁杂。小到帮旅客找钱包、手机,大到处理打架斗殴,押解嫌犯,她30年的工作片段里有说不完的关于口岸人的故事。为了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她随身携带一次性手套、防割手套、橡胶手套,陪伴她20年的哨子依旧声音清脆。

  她存储着过往常客的信息,多年积累成了牵挂。当年往返两地的学童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走上学童通道,进入石淑亚的视线范围便会放心离去。因疫情好久未谋面的澳门老人脚步蹒跚也要穿过人群在石淑亚站岗的地方短暂停留,有空时她会与老人聊几句,用粤语告诉老人他又瘦了。

  “两地同胞本就是一家人,到了口岸我们边检多做一点,他们家的感觉便多了几分。”她说。

  与石淑亚促进珠澳两地民心相亲的目标相一致,欧阳轩乾不断通过技术手段简化通关流程,让旅客往返如回家般便捷。2018年,在珠海的另一个“一国两制”交汇点—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他参与研发的系统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查验模式得以实行,旅客“回家”的路又提速不少。

  经过1800个日夜的研发,数万次试错,20余万次压力测试,欧阳轩乾和团队在港珠澳大桥口岸入境大厅打造了“最窄分界线”,在通过一方边检部门查验放行后,旅客仅需向前一步就可以跨过10公分左右的分界线,直接接受另一方边检部门的查验,通关时间缩短至30秒。

  “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也是制度的创新,台并台,肩并肩,是‘一国两制’的深刻体现。”欧阳轩乾说,技术团队下一步将研发更加便捷的通关模式,让旅客的通关体验更好,用科技创新促进两地深度融合。(中新网 李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