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特区成立40年,看见“澳珠极点”新变化

2020年11月18日 17:40:31 来源: 南方PLUS
分享到:

  “经济特区四十载,砥砺奋进看珠海。”从1980年至2020年,弹指一挥间,珠海走过了风云激荡的40年。

  近日,珠海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珠澳同心 携手共进”网络主题采风活动启动,媒体采风人员一起走访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容闳博物馆、竹仙洞水库以及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梳理珠澳合作的发展脉络,见证大湾区“澳珠极点”新变化。

珠海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展示厅。

  民生:化解珠澳两地“咸潮之困”

  “担水妹”,是留在老一辈澳门人记忆深处的名词。

  澳门淡水资源缺乏,上世纪60年代前,主要靠收集雨水、地下水和雨季抽取青州河淡水作为水源。那时的澳门人,常常备用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去送。

  遇上旱灾、咸潮,澳门完全被咸水包围,公共水龙头前排起长队,打上来的水依然咸涩异常。

竹仙洞水库。

  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位于珠海湾仔的竹仙洞水库作为对澳门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次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湾仔银坑水库竣工。从此,澳门同胞坐在家中就能喝到内地的优质淡水,辛苦的担水妹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站在风光旖旎的竹仙洞水库旁,想象着眼前清洌的淡水“哗哗”流进澳门的千家万户,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60年珠澳供水史,就是一部与咸潮斗争的历史。”珠海水控集团供水公司董事长王杭州介绍道,这些年,珠江口咸潮并未消失,而是反复加剧。“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咸潮的存在,是因为供水的可靠性越来越有保障。”

  澳门回归那一年,咸潮尤为严重,珠澳供水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经过多次探讨,一个大胆的“千里调水”方案由此诞生——利用西江上游的大水库放水,形成一股人造的洪峰,在一个时间段内把入海口的咸水压回去,让泵站乘机抢抽淡水。

  这个方案操作极为复杂:调水的距离长、流域广、范围大,需要水利、电力、航运交通、环保等不同系统的几十个单位密切联动。2004年11月,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千里调水计划开始实施,上游天生桥、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按照指令有序放水,“千里送清泉”化解了珠澳两地的咸潮之困。

平岗泵站改造工程。

  千里调水“治标”,工程建设则指向“治本”。2006年12月,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2011年4月,竹银水源工程竣工。不久前,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的上游工程,即珠海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正式通水。珠澳居民一步步摆脱“喝咸水”的梦魇。

  “不用担心,水库有水。”王杭州告诉记者,目前,珠海正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源水库,并扩大泵站,位于广西境内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也计划于2023年全线竣工。“现有水库已达到1亿库容,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翻一倍。”

  产业:1元租金鼓励港澳创新人才

  高新区港湾1号科创园内,去年新成立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已迎来30多家港澳企业,无境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80后创业“后浪”陈琦威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几年前,毕业于澳门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他与两个学弟一起组成创业团队,主攻船用推进器自动导航系统。去年,无境科技从横琴新区搬到高新区,入驻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至今,团队成员10人,年营业额达两三百万,可自负盈亏。

  “这里每年只需给1元的租金,还有诸多政策支持和补贴,加上背靠高新区多所高校,便于招揽人才,生活配套也比较完善。”谈及入驻基地的选择,陈琦威说。

  事实上,根据高新区加强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相关政策,经批准入驻的香港、澳门创新创业项目除了最低可享受1元租金,符合天使投资相关规定的,还能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扶持。

  尽管公司还在起步阶段,陈琦威却对未来满怀希望:“我们计划开发更多船上电子设备,例如水下地形探测、渔情探测、勘探水底地貌等相关设备,为渔船渔民护航。”

  近日,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珠海要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特区,推动横琴、高新区两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

  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创新人才不断集聚。

  把目光转向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去年10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正式揭牌,依托澳门大学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珠海设立了微电子研发中心、智慧城市科技研发中心等5大研发中心。

  “澳门大学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和珠海产业转型升级。”该研究院副院长李冬孚说。

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生产车间。

  不到两百米外,创业谷的“明星企业”——迪奇孚瑞即是从澳门大学孵化而成的公司。据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翔介绍,经过多年努力,该公司现已掌握数字型微流体芯片的制备和控制设备制作的关键技术,今年还新建了自动核酸检测芯片的生产车间。

  “之前我们的芯片主要用于检测虾苗病毒,疫情期间转而研发核酸检测用的芯片,目前,芯片仍在临床检验阶段,未来有望大规模投产。”唐翔说。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