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海为生 以渔为业 港澳流动渔民逐梦珠海

发布时间: 2021-05-25 来源: 珠海特区报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展厅“风起浪涌船帆扬”展区有一组港澳流动渔民的证件原件,这些证件反映了政府对港澳流动渔民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

  “珠海地域在历史上是以渔民为主的区域。1952年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一零八号文件批复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广东省成立‘渔民县’,渔民县县址设在唐家(1953年5月1日正式建立珠海县)。由此可见,珠海是一座‘向海而兴’的城市,渔民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珠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伟忠说。

  双重户籍的渔民

  5月,进入休渔期,不少渔民走下他们赖以生计的渔船,开始较长时期的陆地生活,毗邻港澳的广东省地域有一些渔民被称作“港澳流动渔民”,指在珠江口与香港、澳门之间劳作生活的渔民。据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业务科长林秋豪介绍,现今珠海有户籍港澳流动渔民4200多名,有在册港澳流动渔船888艘。

  “他们在拥有香港或者澳门户籍的同时,还拥有广东省6个城市中其中一个城市的户籍,是双重户籍渔民。全国只有广东省实施港澳流动渔民双重户籍的特殊政策,目前除了珠海之外,还有深圳、惠州、汕尾、阳江、台山5个城市实施这项政策。”叶伟忠说。

  港澳流动渔民与疍民密切相关。疍民早期的祖先以百越先民为主,根据珠海宝镜湾遗址考古发现的岩画、石锚等珍贵文物可知:几千年前的珠海地域就有了发达的渔业经济。

  在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受到战乱等影响,东晋时期,珠海地域开始有外来迁入的居民,东晋名将卢循带领农民反抗东晋王朝,最终兵败交州(包括今中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他带领的几万大军逃跑散开,这些人中,一部分没有家的人来到附近荒岛居住或者被迫生活在岭南海上,以水为生、捕鱼为业,成为疍民,后人称他们为“卢亭户”。

  1950年8月,万山海战结束之后,珠江口及附近打渔的渔民和海岛得到充分解放。但是,由于当时实行边防管理政策,港澳流动渔船被限制进入内地的沿海渔港。

  1953年,珠海县成立。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吸收港澳流动渔民到珠海县等地区的渔港入户,允许他们在指定的港口生产生活,这使他们成为全国独有的拥有双重户籍的特殊渔民。

  港澳流动渔民生活的变迁

  珠江口及珠海最早开发的岛屿有淇澳、横琴、三灶等地,随着捕鱼的渔民增多,入户珠海的港澳流动渔民越来越多。

  新中国成立前,港澳流动渔民饱受渔霸等的欺压,过着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1年和1953年两次渔区民主改革,政府打击渔霸,铲除封建剥削,港澳流动渔民终于翻身做主人。在人民公社化时期,没有进入渔业公社的港澳流动渔民也被给予了很大的自由。珠海县政府(如今的珠海市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港澳流动渔民服务体系及工作机制,在助渔生产、保渔平安、给渔补贴、赋渔荣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关注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

  “渔民的捕鱼生活是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渔民出海作业多用土方法或者是凭靠经验预测天气,因此留下了很多气象谚语,如‘朝红风、晚红雨’就是说要是在早上看到天边红霞遍布,第二天定有大风;要是晚上看到了,第二天定有大雨。当然,现在有了气象台、卫星云图等,加上大多数渔船都装了探鱼仪、卫星、远程对讲机等现代化助渔导航设备,既保证了渔船的安全航行,又实现了‘精准’捕捞,从而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渔获量。”叶伟忠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前,港澳流动渔民主要以船居生活为主,因为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多数渔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到70年代开始渔民向陆居生活转移。这一时期,渔船设备越来越现代化,但渔民却因为文化知识不足不会操作设备,因此渔民受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和重视。

  “考虑到渔民子弟学文化的需要,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开办了识字班、渔民子弟夜校等。这些学校适应了渔汛繁忙季节的特点,特别受渔民欢迎。”叶伟忠说,“此外,政府还开始组织港澳流动渔民到内地学习拖网、围网等技术,开办各种鱼技培训班,大规模开展港澳流动渔民的社会福利工作,并且陆续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支持广大流动渔民发展经济。”

  到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各级政府就同意“水上新娘”将户口迁往夫家,发放“上下岸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港澳流动渔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昔日的风帆小船已经被现代化渔船所取代,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渔民逐渐摆脱船居生活的束缚,开始在香港、澳门和内地买房子,渔民的子女也走进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与此同时,他们还保持了原有的风俗习惯,像传统的水上婚嫁礼仪和水乡民歌已经成为岭南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叶伟忠介绍。

  港澳流动渔民的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在东江纵队的领导下,港澳流动渔民曾经有组织地进行海上游击战争。香港沦陷后,他们支撑维护的水上交通线是何香凝、茅盾夫妇等大量民主文化人士离开香港的两大通道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尤其是在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中,出船出人、不怕牺牲,不少港澳流动渔民荣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积极投身祖国、珠海的社会经济建设,在反偷渡反走私、保卫海防安全和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叶伟忠介绍,在珠海的港澳流动渔民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捐资修建学校、医院、会堂、马路等,还积极带动珠港澳三方持续友好互动与交流。如今,在珠海的港澳流动渔民还在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贡献力量。

  对此,林秋豪也深有感受:“港澳流动渔民有很深厚的爱国情怀,有一些渔民在国庆等重要节日都会举办隆重的爱国活动,他们有着坚定的‘一个中国’立场。”(珠海特区报 苑世敏)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7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