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首激昂澎湃的《囚歌》,是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顽固派扣押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在重庆狱中所作。
北伐名将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挺189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便立志走军事救国的道路。1919年,他参加了援闽粤军,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
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在那里,他学习了马列主义,考察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受到很大启发。同年12月,他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5年,叶挺从苏联回国,受党组织委派,筹建起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并担任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在叶挺的领导下,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夺取汀泗桥、占领贺胜桥、攻打武昌城……这支队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叶挺由此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被称为“铁军”。
1927年8月1日,叶挺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在起义中担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11日,叶挺又与张太雷、叶剑英等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并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辗转抵达莫斯科。然而,在莫斯科因受到诬陷和指责,叶挺脱离了党组织,在海外流亡数年。
叶挺与澳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叶挺义愤满腔,于1932年秋回到澳门。蒋介石委派陈诚、陈济棠等到澳门面见叶挺,许以军政要职,但都遭到叶挺拒绝。叶挺想方设法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先后与宣侠父、潘汉年、张云逸等见面。柯麟受潘汉年委托前往澳门,负责叶挺联络工作。期间,叶挺还参与了福建事变、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等政治活动,尽自己所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出谋划策,大力相助。
叶挺将军在澳门期间,国民党当局对他的利诱始终没有间断。可是,叶挺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政治节操和革命品德,不为威迫利诱所动,他坚定地等待着中国共产党的召唤,随时准备重新投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去。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军长,离开澳门。
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新四军成立后,叶挺按照党中央对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明确指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带领新四军各部先后创建了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
新四军的壮大引起了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他们勾结起来想达到消灭新四军的目的。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重兵包围,叶挺指挥部队奋勇作战,但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此后入狱达5年之久。身陷囹圄的叶挺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写下了著名的《囚歌》,表达了顽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
亲爱的叶挺同志
1946年3月4日下午,叶挺被中共中央从国民党军统局的监狱里营救出来。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他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他继22年前在莫斯科向中共旅莫支部写过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直接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叶挺完成了这份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用笺”上的申请书之后,精神上感到轻松了许多。早晨6点钟,代表团人员起床以后,他便拿了这张信纸,先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交给邓颖超看。邓颖超看过之后,又高兴地和叶挺一起找到主持工作的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请他过目。董老看后,当即表示欢迎叶挺的申请,并交代机要室,“发加急电报”。
3月7日早晨,当叶挺从周恩来手里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回电,恭谨捧读的时候,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他向往已久的那个亲昵的称谓——“亲爱的叶挺同志”。
“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叶挺急不可耐地寻找着他所需要的那句话。当他的视线跳过几行字,在“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那句话上停下来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1946年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等在前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罹难。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延安和重庆等地先后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对叶挺等“四八”烈士的牺牲表示深切哀悼。
这是叶挺像。新华社发
叶挺的一生,是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道路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建不朽功绩的一生。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永远被后人铭记。
(来源:综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习时报、参考网、《纵横》等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