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以来,合作区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合作区新设立澳资企业340家,实有澳资企业4806家,覆盖国民经济17大行业门类。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对重点发展四大产业的导向驱动下,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新登记企业户数占新登记企业总户数比重为77.68%,成为新登记企业中的重要产业主体。2021年全年合作区四大产业管户数量增长23.8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日,合作区法律事务局代理副局长王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作区准备2022年推出40多项规则衔接清单,预计近三年实施100-120条规则衔接具体事项,全方位、系统化推进琴澳规则有序衔接。
记者:您认为横琴开发建设以来突出改革创新成果?
王彦:从小处来说,横琴开发建设以来,在新区时代,10大创新领跑全国;进入自贸试验区时代以来,六年多来,先后推出622项创新成果,连续四年获得商务部评选的“最佳实践案例”,一大批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和珠海市复制推广。从大处来说,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先后被批准为横琴新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片区、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两点两廊”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和成果。
记者:横琴粤澳深合区成立后,您认为在哪些方面更能大胆闯、大胆试从而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推广经验?
王彦: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横琴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有特殊的战略考量和功能定位,总体来说就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特殊的定位决定了横琴合作区特殊的使命和任务。合作区处于“咸淡水”交汇处,《横琴方案》要求合作区与澳门一体化发展。但目前两地市场规则、监管尺度、税负环境“泾渭分明”。不同的规则和机制交错共存,可能会把合作区变成“内地说不行的这里不能干,澳门说不行的这里也不能干”,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两头受限”的苗头和问题。合作区要下大力气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化解“两制之异”,克服“两制之弊”,汇聚“两制之利”,达成“两制之和”。
当前,合作区专门成立了跨部门的政策研究和规则衔接专责小组,制定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则衔接工作指引》,提出了12类规则衔接路径(包括:推动国家立法、申请综合授权、协同立法、法律转化、签署合作协议、单向认可、司法协助、引导以非诉方式解决争议、运用科技手段实现规则与标准衔接等),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通关便利、营商环境等方面,准备2022年推出40多项规则衔接清单,预计近三年实施100-120条规则衔接具体事项,全方位、系统化推进琴澳规则有序衔接。规则衔接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复制推广,为大湾区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积累经验。
记者:横琴粤澳合作区成立后,从自身工作经历看,如今琴澳深度融合,有哪些明显变化?
王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这是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条件,是当前践行“一国两制”的新思维、新途径和新探索。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之下,粤澳双方就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试、大胆创,争取做到“内地能干的这里能干,澳门能干的这里也能干”,这样“两制之利”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尽管说目前粤澳之间思维习惯、法治理念、文化观念、决策模式、执行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粤澳双方人员在一起,双方有商有量,深度切磋,澳方人员讲法治、明规则、重程序,粤方干部懂产业、重效率,善变通,双方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优势,现在的趋势是粤澳双方互学互鉴、互相靠拢,澳门同事主动融入内地环境学习抓产业、搞创新;粤方遇到问题都会主动问澳门这方面怎么想、怎么干,学习借鉴澳门好的做法,比如制定政策上强调“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要争取一步到位,政策出台即能执行。《横琴方案》要求在横琴“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这些任务也都是在“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前提下粤澳双方勠力同心、协同一致一起推动和落实的。可以说粤澳深度融合已经起航,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粤澳共商的基础上开好局、起好步,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又好又快建设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日报客户端 陈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