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示了《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机构上榜,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澳门科学馆就是其中之一。
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接受采访时表示,获得这个荣誉对于澳门科学馆来说意义重大,既代表了国家对澳门科学馆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代表了国家对澳门科普教育事业的重视。
澳门科学馆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位于澳门新口岸填海区孙逸仙大马路,于2010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门旅游发展及作为地区性科普教育及会展平台为宗旨。所属天文馆也于2011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全球最高解像度立体天文馆”的荣耀称号。
邵汉彬表示,澳门科学馆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意味着澳门可以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也肩负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责任和使命。
早在2013年,澳门科学馆就已经和广东科学中心签署了科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展览开发等合作模式,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普教育事业交流与合作。而广东科学中心也在名单中被成功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对于广东科学中心能够获得此项荣誉,广东科学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萧文斌也表示非常开心。
萧文斌介绍,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化粤港澳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广东科学中心、香港科学馆、澳门科学馆等13家科学馆于2018年9月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成为了一个科普共同体。
联盟成立以来,就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搭建了联盟内部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以及共创共赢,合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教育的开展、交流和建设,促进粤港澳地区的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出了贡献。(来源:大湾区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