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横琴之“教”:接轨国际 创新特色办学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2-02 来源: 南方日报

  每天6点半起床,从澳门路环的家出发,经过横琴口岸到达学校,用餐、早读、上课,下午4点半放学后再原路返回。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下称“子期小学”)四年级学生陈钊贤的一天。

  与陈钊贤不同的是,同班的澳门学生李承竹则住在横琴,平日里生活学习都以横琴为主,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家人才偶尔带他返澳。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像他们这样的澳门学生已有近200人。

  合作区承担着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的使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新家园”的建设,也反映着琴澳民生融合的程度。据统计,截至今年秋季学期,合作区港澳在校生共有478人,约占全区学生总人数8%,其中澳门学生199人。

  琴澳教育的融合也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为吸引更多澳门居民融入横琴生活,合作区在2022年秋季招生政策上有所调整。新政策显示,支持澳门学生横琴就读,优化招生政策,对监护人在横琴工作和居住的澳门学生,视同横琴户籍学生进行招生。

  “合作区的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素质教育多元、课后服务丰富多彩,备受澳门家长的欢迎。”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副局长许凤梅表示,“未来5年,合作区将建设5到7所中小学、幼儿园,继续加强琴澳校际间教育交流,全力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开创独具琴澳特色的合作区教育模式。”

  新体验:澳门学子的横琴生活

  “在学校很开心,和同学相处也愉快。”去年9月,子期小学正式投入运营,在澳门结束小学二年级课程的陈钊贤,被家人安排转学到合作区就读,成为新学校的首批新生。如今,9岁的陈钊贤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粤语和普通话。

  一年多的跨境求学之路,陈钊贤觉得很新鲜,自己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学校的课余活动很丰富,中午还可以午休。”陈钊贤是子期小学目前唯一一名需要每天往返琴澳两地的跨境学生,然而他并没因此感到繁琐,“通关很便捷,只需5到10分钟。”

  同为澳门学生的李承竹,与陈钊贤同期入学,但经历有所不同。“我从澳门转学过来横琴读书,爸爸觉得这样好些。”李承竹刚开始并不适应新学校,感觉很多地方与澳门不同,如教学节奏、同学个性等。“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了不同之处,逐渐适应了过来。”

  年幼的澳门学子认识合作区的第一站,往往是从学校开始。如何让他们在学校开心学习、健康成长,从而让更多澳门家庭认可合作区的教育,是琴澳融合进程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子期小学校长曹伟认为,首先要在相处方式上“破冰”。“很多澳门学生是插班过来的,原先的学习内容和基础参差不齐。例如内地使用的简体字他们一时记不住,家长特别着急。我们便让他们继续用繁体字的同时,慢慢适应简体字的使用。”

  子期小学目前共计23个教学班,港澳及外籍学生68名,其中澳门学生39名。在曹伟看来,澳门学生并没想象中难以适应新集体,“他们的父母通常至少有一人曾在内地生活工作,语言关上基本都能听懂一二。”

  合作区目前办学规模最大、采用“公办民管”办学模式的横琴第一小学(下称“横琴一小”)也招收了一定数量的港澳学生。目前学校共37个教学班,港澳学生57名,其中澳门学生19名。

  横琴一小副校长王俊明介绍,刚接收的港澳新生,学校会安排教师与其父母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孩子原来的教育背景,由班主任再跟各科老师沟通具体情况。“内地教材相比港澳要深一些,老师会与家长和孩子持续沟通,补足弱项,发扬强项。”

  自2015年以来,横琴一小已经招收7届港澳学生。王俊明认为,这些学生身上有个共同特征:品质好,为人向善,行为合群。“港澳学生已基本融入校园生活,适应了这里的教学环境。”

  新模式:合作区校园的国际范

  身穿白色衬衣,外着蓝色西装外套,头戴蓝丝硬草帽的男孩女孩,洋溢着笑脸迎面走来。这个曾经只在英国名校哈罗公学才能看到的开学“名场面”,如今在合作区的珠海哈罗礼德学校(下称“哈罗珠海”)上演。

  澳门学生胡浣文,英文名Allen,是哈罗珠海八年级学生。第一次见面他就表现得非常活跃,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他在澳门联国学校完成小学课程后,进入哈罗珠海就读初中,两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澳门学生过来住宿很方便,我认识的就有五六个,我们觉得横琴环境好,学校也比澳门大很多。”

  把合作区建设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作为横琴引进的高端国际化教育项目之一,哈罗珠海的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为核心,提供G1-G9年级的国际化双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和领导力。

  目前,该校近200名学生中,港澳生占比接近三成,这一比例在合作区学校中居前列。由于采用创新的双语课程教学,学校外籍教师占比超过六成,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而大部分中方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

  哈罗珠海校长马千里博士(Dr.Max Caruso)介绍:“我们为琴澳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作为合作区的一分子,我们欢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加入。”

  资料显示,合作区目前已引进横琴哈罗礼德学校、珠海市华德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珠海德威高中)等国际化品牌教育机构,通过双语教学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对外交流机会,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展现出十足的国际范儿。

  2022年10月,珠海德威高中十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在英国数学协会高年级数学竞赛中斩获佳绩。满分为125分的比赛中,Daryle A(Y12)考取了120分的高分,成功冲榜全球前0.17%,在8.7万名全球参赛者中排名前150。

  新课堂:多点开花的素质教育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化、现代化、国际化,是合作区教育发展的主轴。

  一直以来,合作区坚持以多元化素质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积极引导中小学各年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横琴就读的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门特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横琴产业优势打造“教育+”模式,如“教育+中医药”“教育+旅游”“教育+体育”等形成品牌效应。

  为了让在合作区就读的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门特色课程,各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有舞蹈、武术、戏曲表演、中国鼓、古筝、种植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合作区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

  横琴一小已开设逾百项选修课程。今年9月,该校与澳门国际教育合作中心、澳门专用英语发展及推广学会合作开展THRASS选修课程。

  在子期小学,以首席教育专家牵头组成的教研团队,探索开发基于深度核心学习任务动起来的生活课堂教学模式,接下来还将联合澳门科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开办更多具有澳门元素的微课程,体现“理解教育”。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和横琴一小的学生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

  随着更多特色课堂的实践应用,合作区充分利用横琴资源优势,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建立中医药种植园、开办中医药培训等活动打造“教育+中医药”新模式;通过“教育+体育”引进世界级冠军和国家级教练为区属学校开展游泳、网球、赛艇、羽毛球、乒乓球等专项训练;通过“教育+旅游”打造研学基地,推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研学)活动;通过“教育+科技”模式,开设无人机课程等。

  “成为合作区学生是很幸福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为各学段的学生准备形式多样的特色课堂,保证每天能拥有充裕的活动时间。”曹伟说。

  新方向:具有琴澳特色的独特发展之路

  从只有一所简陋的公办学校,到每所学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合作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

  2014年12月,横琴首创“公办民管”办学模式,与华发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将区内的横琴中心幼儿园、横琴第一小学、横琴第一中学三所公办学校委托华发教育公司管理。

  在教育发展趋于稳定后,2019年,横琴又与国家双一流高校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委托其管理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和中学、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幼儿园。

  与此同时,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性寄宿制学校也加入合作区教育方阵,满足琴澳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与一位澳门社会杰出人士进行过交谈,他希望我们能更多地接触澳门的教育机构,发展更广泛的院校合作关系。”马千里透露。

  数据显示,目前合作区共有11所教育机构,其中7所公办学校、4所民办学校及教学机构。

  坚持教育国际化专业化为特色引领,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教育人才,加快实现粤港澳教育深度融合,合作区教育致力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未来,合作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会围绕与澳门的互动联动。许凤梅介绍,一方面,继续与澳门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加强琴澳校际间教育交流;另一方面,计划联合澳门相关部门开展两地教师共同培训、联合教研交流、合作课题研究等,构建有合作区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

  “目前合作区已与澳门缔结姊妹学校(园),例如横琴一小与澳门葡文学校、澳门坊众学校、澳门劳校中学、澳门妇联学校结为姊妹学校,横琴一中与澳门坊众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她表示,“我们还将结合线上线下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琴澳学生交流活动,互补不足,建立友谊。”

  下一步,合作区将持续保障合作区内学位供给,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成立名师工作室,积极主动对接澳门推进“澳门新街坊”的学校建设和探索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的路径,让琴澳特色的独特教育之路走得更长更远。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0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