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湾区竞逐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发布时间: 2024-03-05 来源: 南方日报

  身在美国硅谷,要开一家深圳公司需要多长时间?

  10年前,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试过,是4个小时。现在,这家当年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注册的公司,已经成长为全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人才专题分会上,陈宁回忆起当初选择大湾区的理由:“深圳就是大湾区的一扇窗户,深圳的创新氛围,正是大湾区的缩影,这样的氛围,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创新创业者。”

  珠江口从不缺少春天的故事。

  在这片崇尚改革、开放、创新的土地上,有过小渔村变大都市的奇迹,也正步履不停,奔向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以科技为题的“春天的故事”还要续写更多更多……

  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5岁的大湾区茁壮成长、融合质变;又以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一场双向赋能的奇迹正在酝酿,指向了一个世界性的、令人充满期待的命题: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下一个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吗?

  中国硅谷

  科技“尖子生”林立

  纵观世界风云,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石。

  每次新大国的崛起,背后都有一个科技策源中心在支撑着。英国有曼彻斯特,德国有鲁尔;美国有硅谷。

  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下一个科技策源中心。

  近年来,高端科研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集聚,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在大湾区各个科创平台上碰撞出创新火花。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时时感受着梦想成真的成就感。”2月18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主论坛上发言时说,自己与深圳的honey moon已经变成了honey year,正在向honey life发展。

  颜宁所在的深圳湾实验室位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光明科学城按照规划共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重点实验室和2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

  过去一年,这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目前在建和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0个: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落户光明,去年顺利去筹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永久场地建设项目也已于去年底正式开工。另外已经建成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两个大科学装置,去年开始运营。

  在光明科学城以北,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形成集群之势。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同时实现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

  “十三五”时期,广东布局建立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全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2家,广东省实验室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3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地市拟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

  目光向南,深港边界正在崛起世界级科研枢纽。

  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发展迎来“加速跑”,多重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撬动效应”明显。

  深圳市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表示,《规划》发布以来,河套合作区密集举行了2023年新引进项目集中签约暨新落成项目集中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园、园区标识及地标发布、“深圳创投日”河套专场、深港科研跨境直通巴士专线启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重大项目“干起来”、科创资源“聚起来”、深港协同创新“联起来”、标识形象“亮起来”、金融支持科创“走起来”、科研配套服务“链起来”,迅速掀起抓落实的热潮。

  目前,河套合作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60个,吸引了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意法半导体全球封测创新中心、中国西门子能源创新中心等企业和平台落地于此。

  从南至北,跨越东西,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串珠成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排名中,位于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居全球第二位。

  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靠的是大湾区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努力。

  据了解,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尖子生”林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当仁不让。

  赛道抢跑

  战新集群挺进中高端

  聪明的鸟儿总是先飞。

  上世纪,珠三角凭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兴起,赚得了第一桶金。东莞,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从落后贫瘠的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

  勇立潮头的人,也最先面对风口浪尖的考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倒闭。东莞抓住了日韩、台湾地区的电脑IT产业转移的机遇,迅速发展起电子信息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闭潮”“失业潮”再次袭来,东莞又投身智能手机产业,做到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一部是东莞造。

  现在,第三次巨浪扑面而来,催促着:老路走不下去了,必须转存量、引增量。

  进入新发展阶段,珠三角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深刻要求。

  每一次寻找新生产力的过程,都是一次冒险,考验着城市对自己、对产业的理解。

  显然,这一次的答案:是新质生产力。这条路是大湾区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珠三角早已抢跑。

  《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指出,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都集中在大湾区,尤其是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几座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代表着广东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在“中国汽车第一城”广州,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5万辆,增长1.1倍,占整车产量比重突破20%。

  广汽埃安的“灯塔工厂”里,25种车色定制化混线生产,每53秒便能下线一辆定制化新车,质量管理逼近0缺陷。去年12月,该工厂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灯塔网络”,成为全球仅此一座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

  “我们已实现三电技术的全栈自产自研,接下来将继续夯实领先地位。”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说。就在此前2个月,企业因湃电池工厂正式投产,让广州实现了动力电池的自研自产布局。

  在“世界制造业之都”佛山,车间里掀起“生产革命”。美的厨热顺德工厂是全球最大的洗碗机生产基地,年产量达到600万台,算下来,每天平均有1.6万台洗碗机下线。

  因为有了数字孪生系统的调度,巨大的产能和有序的车间也可以兼得。美的厨热顺德工厂数字工程师熊涛说:“在系统指挥下,原料供应、产品出厂发运等需要运输车辆的环节,都精确到了小时,物流车辆根据调度就可以精准抵达目的地。”

  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佛山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去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278.27亿元,增长7.6%。先进轻纺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也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9.3%和12.9%。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大湾区里酝酿,但速度还要更快。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调研报告,对部分新质生产力赛道指出了短板和弱项。包括高新技术赋能制造业仍不充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有待提升,高端芯片、精密装备、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学技术“变现”能力不强;创新企业和关键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

  破题之责,落在了大湾区的头上。

  资源辐射

  创新协同联动发展

  湾区时代,全球形成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湾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分析,湾区经济一般包括四个发展历程: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4个阶段同时发生。“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有多个核心城市,这意味着它的特色也是多元,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关键词的话,就是‘多元’。”

  9座城市、4个阶段。多元是大湾区的特点,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所在。

  它意味着各类要素在这里高度浓缩,大大拉近了科技端和产业端的距离,加速科技变现。

  产业链上海量的场景和数据,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广泛的实践场景和推动力,“足不出湾”就可以完成双向奔赴。这场大湾区城市间的互动、互补在人工智能和AI技术领域尤为突出。

  当下,全球人形机器人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而“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深圳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厂打工”。

  2月底,深圳本土企业优必选公布的一段视频透露,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蔚来工厂“实训”。而两个月前,Walker S才首次亮相,在港交所完成了上市敲钟动作。

  “这背后,依托的是广东省的产业链优势。”优必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曾透露,未来,优必选将聚焦于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应用场景。

  放眼大湾区,周剑还有更大的雄心:“我们已经受邀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和研究院,联合港澳高校研发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他期待,公司借力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将产品辐射至全球市场。

  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是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的缩影。

  如今,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座核心城市为主引擎,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更多新质生产力正在大湾区迅速成长,辐射至粤东西北。

  比如新能源。

  “一哥”比亚迪,全球总部在深圳,把厂开到了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去年,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全面投产、二期成功投产。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造车界新锐小鹏,来自广州、产自肇庆。今年初,小鹏新车型项目产线改造启动仪式在肇庆高新区举行,同一时间,小鹏宣布X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提前一年完成243个城市覆盖目标。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小鹏汽车今年将面向海外研发高速NGP,2025年将启动XNGP研发。”

  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要素交流,将在2024年成为现实,加速新质生产力在大湾区加快形成。

  因为,大桥来了。

  2024年,横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即将开通,历史性地加快大湾区内部城市融合发展的进程。大桥一通,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将真正形成“黄金三角地带”,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可以通过大桥实现流动互换,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无限想象。

  现在,各城“牵手”的思路已经逐渐清晰。

  2024年,多个大湾区城市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独立的章节,提出加快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跨城“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得到推广。

  珠海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持续推动珠澳港合作走深走实,积极对接香港“八个中心”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加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促进与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联动合作。

  江门携手港澳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与深圳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启动区,加强与中山对口产业协作,主动承接佛山、东莞等市产业转移,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合作新模式。

  中山加快打造深中经济合作区,谋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加快澳门—中山青年创新创业园建设,深化与广州产业、金融、科技创新协同,与佛山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动与珠海、江门等地设施衔接、产业协同。

  新一轮新质生产力的比拼已经开启,竞逐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出列。

01009003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38815